白起,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,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赫赫战功,深受历史赞誉。无数人称他为战神,然而也有一些争议的声音,尤其是关于长平之战的历史。这场战役中宝聚荣配资,白起命令坑杀赵国降兵四十余万,令人毛骨悚然的数字让他背上了“恶魔”的标签。长平之战无疑是白起历史上最为人所熟知的战役,但将其归结为他成名的唯一战役,无疑是对他生平成就的狭隘理解。毕竟,打仗本就是一项残酷的事业,在冷兵器时代,伤亡更是不可避免的现实,反映出和平的宝贵。白起能够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,并非仅因一场战役,而是他多次在战场上所展现出的非凡军事才能。
影视作品中的白起常常被描绘成一个冷酷、果断的将军。除了长平之战,他还参与了多个极为重要的战役,如鄢郢之战、华阳之战以及陉城之战,这些战役无一例外都是全胜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首次出征——伊阙之战。这场战役发生在长平之战前约三十年,是白起军事生涯的起点。在这场战争中,白起率军斩首敌军二十四万,这一举措不仅为他赢得了声誉,还奠定了他日后“战神”之名。
展开剩余72%白起之所以能获得如此辉煌的战绩,离不开他所处的战国乱世。秦国的强盛、商鞅变法的推动以及军事制度的改革,都为像白起这样的军事天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。秦国得以通过不断对外作战,逐步扩张疆土宝聚荣配资,而商鞅推行的军功制则让白起有了在军队中迅速上升的机会。
然而,秦国在东进中原的过程中,遇到了来自齐国的强大阻力。函谷关成为了秦国进军中原的“瓶颈”。当时的秦昭襄王不甘心屈居一隅,决定采取积极的军事策略来打破这一僵局。公元前296年,韩国与魏国的国君相继去世,两国国内局势动荡不安。秦昭襄王看到这个时机,立即决定派兵进攻韩国,并且以白起为主力,发动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。
白起所率领的秦军,当时并不是最强大的力量。秦国由于多年前的巴蜀战役和与楚国的矛盾,分兵防守,能够动员的兵力相对有限。然而,正是因为这个局势的复杂性宝聚荣配资,秦国选择了主动进攻,而不是继续被动防守。在这种背景下,白起被任命为战斗的统帅。
一开始,秦国并没有将白起视为第一选择。秦昭襄王本考虑让经验丰富的向寿领导军队,但魏冉——秦国的相国,同时也是秦昭襄王的舅舅——却提出了不同的建议。他认为白起虽然年轻,但有着过人的军事才能,值得一试。最终,秦昭襄王接受了魏冉的建议,任命白起指挥军队。
伊阙之战爆发,白起带领十几万大军与韩魏联军对峙。伊阙地理位置特殊,山川环绕,形势险峻,正是兵家必争之地。面对韩魏联军的压力,白起果断采取了以逸待劳的策略。他利用地形和兵力差距,巧妙布置疑兵迷惑敌军,而主力则通过迂回战术突袭魏军。魏军未曾料到秦军的突然进攻,措手不及,迅速崩溃。随后,白起迅速转攻韩国军,彻底瓦解了敌军的抵抗。
这一战,白起几乎歼灭了整个韩魏联军,斩首二十四万敌兵,俘虏魏国主帅公孙喜,并夺得五座重要城池。白起继续率军跨越黄河,迅速扩展了秦国的领土。这场胜利不仅为秦国打开了东进之路,也为白起赢得了“战神”的美名。此后,他被晋升为大良造,并继续在战场上发挥其无可匹敌的军事才华。
伊阙之战的胜利,标志着白起军事生涯的巅峰,也为秦国未来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白起的成功,归功于他的卓越战略眼光、果敢决断和对局势的深刻理解。通过这场战争,秦国成功打破了中原诸国的封锁,为后续的战略进攻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突破口。而白起,也因此被载入史册,成为战国历史上最耀眼的军事传奇之一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惠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