眼看俄乌冲突一时半会儿停不了粤友优配,但俄罗斯经济似乎有些撑不住了。
目前,俄罗斯煤炭行业正面临多年来最严重的衰退,从官方数据来看,2025 年上半年,其对华煤炭出口大幅下滑,在中国煤炭进口中的份额从2023年的23%降到2024年的18%。
【俄罗斯煤炭产业正在崩溃】
俄罗斯能源部的统计更加刺眼:2024年俄煤炭行业的亏损达到了惊人的1126亿卢布(约13.9亿美元),而到了今年年底,亏损或将飙升至3500亿卢布(43.1亿美元)。这个数字,相当于俄罗斯几个主要产煤地区的全年财政预算。
这对于一个能源出口型经济体来说,无异于一记重锤。
煤炭,说白了,是俄罗斯撑住财政和工业命脉的门板,是一个“金饭碗”,在库兹巴斯和哈卡斯共和国等地区,煤炭税占当地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。另外,俄罗斯约有14.65万人从事煤炭行业,约有30个城镇的经济依赖煤炭。
而在当前俄罗斯财政情况出现恶化的当下粤友优配,煤炭行业的存在更为重要。
数据显示,俄政府支出仅在今年上半年就暴增了20%,年中预算赤字创纪录地达到了3.7万亿卢布(约458亿美元)。一些专业的分析师预测,如果按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,俄罗斯赤字可能会在今年达到4.4万亿卢布(约550亿美元),这个数字是其总GDP的2%。
这要放在往年的话,有煤炭收入做支撑,俄罗斯经济好歹也能撑住个一时半会儿,但现在这个“金饭碗”出现了裂痕,俄罗斯经济随之“动荡”,这让俄罗斯怎么能坐得住。
【俄罗斯能源部长齐维廖夫】
不久之前,俄能源部长齐维廖夫来到北京参加上合组织经贸论坛,在开幕会上明确表示:希望中俄在包括能源等多个领域继续深化合作。另外,齐维廖夫还重点提到了“全产业链布局”的构想,他表示,中俄合作不应局限于能源供应规模的持续扩大,更要在全产业链展开布局。
俄能源部长的意思“翻译”过来就是:虽然俄对华煤炭出口量下降,但两国在其他能源方面依旧有着极大的合作潜力。俄方希望中国能在油气、电力、核能甚至新能源等领域扩大与俄的合作,用“多元能源合作”来弥补煤炭行业的亏空。
说白了,俄罗斯能源部长这次来华粤友优配,就是想请中国“搭把手”,帮它稳住能源产业和财政基本盘。
那么中方会不会帮这个忙呢?回答这个问题之前,我们得先弄清俄罗斯陷入当前困境的原因。
事实上,俄罗斯煤炭行业的问题,并不单单只是出口量下滑那么简单,而是结构性的。
自俄乌冲突以来,西方国家针对俄罗斯能源出口的制裁围堵力度不断升级,欧洲市场几乎关上了大门。虽然俄罗斯转而向亚洲出口,但运输距离长、成本高,再加上价格折扣,利润大幅缩水。
另外,当前全球正在加速向低碳型经济转型,对煤炭的需求量相比之前缩小了很多,尤其是国际金融机构也在逐步对高碳能源投资收紧,这就导致俄罗斯煤炭行业的融资和技术升级空间被进一步压缩。
【中国自身煤炭储量非常充足】
在过去几年,中国一直是俄罗斯煤炭的“压舱石”市场。但我国的能源结构也在不断调整,对进口煤炭的需求量也在渐趋稳定,俄罗斯的对华出口份额不可避免地会被其他供应国,比如印尼、澳大利亚等挤压抢占。种种因素叠加,这才让俄罗斯的煤炭产业一步步陷入了“泥沼”。
从中国的角度来看,我们十分理解俄罗斯当前的经济焦虑,但是对于我们而言,要不要加大或者说是继续深化与俄罗斯的俄能源合作,依旧是一道需要非常精细权衡的问题。
一方面,中国近几年的能源缺口并不大,就煤炭资源储量来说,我国自身的储量就十分充足,截止2023年末,我国全国煤炭储量增加到了2185.7亿吨,煤炭产量也在不断增加并且持续稳定,进口煤主要起到价格调节作用。换句话说,俄罗斯急于卖煤,但中国并不急着买。
另一方面,中国不可能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篮子里。即便要扩大对俄能源合作,也必须坚持多元化供应和利益最大化,避免被绑定在俄罗斯单一渠道上。
这种情况下俄罗斯虽然着急,但中国也不会被俄罗斯的“火烧眉毛”牵着走。对中国来说,保持冷静、稳住节奏,合理布局能源进口,才是最稳妥的选择。合作可以谈,但必须是互利共赢、可控可预期的合作。
能源合作对中国来说是算账的,不是感情牌。未来,中俄能源合作或许会有新动作,但方向和力度,将更多取决于中国自己的盘算与节奏。
金惠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